沈志华东欧各国冷战时期档案收集和整理

撰文:沈志华

《东方历史评论》

编者按:本文为沈志华教授为《东欧各国社会制度转型档案文献编目》撰写的总序,本书为东欧八国及俄罗斯总计四万多条档案的目录汇编,这些文件来自苏东各国的档案馆、图书馆和已经出版的档案文献集。标题为编者所加。

年10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本人领衔投标的“东欧各国冷战时期档案收集和整理”被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2ZD。

冷战以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方式结束,引起人们对一个理论问题的思考,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于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转型问题,一时间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苏联是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世界上只有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谓社会主义制度其实就是苏联模式。冷战开始以后,首先是年代后期一系列东欧国家和蒙古国、朝鲜两个亚洲国家被苏联拉入社会主义阵营,接着是~年代中国和越南、古巴等共产党掌握政权的国家主动投入社会主义阵营。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所有国家都仿照苏联模式确立了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然而,在冷战的整个过程中,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分化,导致阵营内部各国重新思考和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年,南斯拉夫第一个被苏联革出“教门”,走上了对内实行工人自治、对外倡导不结盟运动的独立发展道路。年的东柏林事件、年的波匈事件和年的“布拉格之春”,表明东欧诸国对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苏联道路开始了质疑和反抗。年代中期中苏分裂,中国共产党宣布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最终选择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走上了一条与苏联不同的道路。而紧跟(或被迫追随)苏联的东欧各国则在年代陆续开始发生剧变,逐步抛弃苏联模式,实现了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转型。最后,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旗手,苏联自身也仿效东欧各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至此,原来按照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的所有国家都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布拉格之春”

冷战格局的出现,使原本是一个整体的欧洲被“铁幕”隔绝成两个部分。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概念,这些国家在被苏联纳入自身安全缓冲地带的同时,也被移植了苏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模式。但由于这种制度移植具有外部强制的因素,东欧诸国在接受苏联体制模式的同时,出于对本国国情的考虑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存在,也在不同程度上陆续开始了抗拒苏联控制和质疑、抵制苏联模式的进程。应该说,冷战时期东欧各国的历史从一个特定的区域和角度,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20世纪下半叶兴衰起伏直至失败的全过程。而认真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可以更好地总结东欧各国转轨进程的成败得失,这对于深刻反思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地位,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去和未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曾经也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甚至一度成为阵营领导者之一),与东欧各国一起受到苏联模式的决定性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东欧各国的变革也大体上处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因此,对冷战时期东欧各国进入和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历史过程的深入了解,可以从比较研究的角度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对于苏联、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转型问题,研究者可以从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进行讨论,但是无论如何,人们想要找到真正的答案,首先必须搞清楚这一过程的历史发展脉络及细节,也就是说,历史学是研究这一问题的基础学科,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第一手史料。冷战结束以来各个领域的历史研究表明,由于以往不为人知的档案文献被大量披露出来,人们发现过去对很多历史事件或过程的基本叙事存在重大缺陷和舛误——苏联史是这样,中苏关系史是这样,东欧各国历史也是这样。

20世纪末,随着东欧各国的社会转型,这些国家的历史档案陆续解密。以此为契机,21世纪初,中东欧各国及西方学者着手整理并出版了一系列档案集、文献集。此类学术活动又进一步推动与冷战时期东欧重大事件相关的更多档案文献公之于众。这些原始历史资料的公布无疑为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史料依据。

就冷战史研究而言,年代在文献上的最大机遇是苏联解体后俄国档案的解密和公布,以多国档案比较研究为基本特征的冷战史新研究因而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亮点。进入21世纪以来,俄国档案的解密进程受阻,相比之下东欧各国档案解密和公布的进程急剧加快。从史料学的角度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欧国家档案文献的整理研究将成为东欧历史和冷战国际史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主要推动力。换言之,这些档案文献的问世将使历史研究者能够对苏联与东欧关系、东欧剧变的国际背景以及东欧各国政治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进行全面的史实重建,从而纠正史料封闭时期各类相关论著对诸多重大问题描述、评价的偏颇之处。在东欧历史研究方面,西方学者和东欧各国学者显然走在了前面,他们已经有大量研究成果涌现出来,其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而中国学者,除了在中国与东欧国家关系方面有一些建树,对于整个东欧现代历史的研究基本上还没有开展起来。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东欧国家开放和解密的档案文献不了解、未掌握。

正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本课题提出了收集、整理冷战时期东欧各国档案文献的任务。

这里所说的“东欧国家”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特指冷战时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的八个欧洲国家: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兰、东德(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其国名的正式称呼变化如下。

阿尔巴尼亚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ThePeople’sRepublicofAlbania)宣告成立,年12月28日改名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年4月改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保加利亚年9月15日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ThePeople’sRepublicofBulgaria)宣告成立,年11月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

波兰年7月21日宣布成立波兰共和国,年7月22日正式定名为波兰人民共和国(ThePeople’sRepublicofPoland),年12月29日改名为波兰共和国。

东德二战结束时,德国战败,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苏联占领并直接管制的地区称东德,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GermanDemocraticRepublic)在这一地区宣告成立,简称“民主德国”,年10月3日以5个联邦州的形式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年5月9日定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年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TheSocialistRepublicofCzechoslovakia),年4月改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年6月解体,分为两个国家。

罗马尼亚年12月30日宣告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年改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TheSocialistRepublicofRomania),年12月28日改名为罗马尼亚。

南斯拉夫年12月22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ThePeople’sRepublicofYugoslavia)宣告成立,年改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年宣告解体。分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6个共和国。

匈牙利年2月1日宣布成立匈牙利共和国,年8月20日正式宣布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ThePeople’sRepublicofHungary),年10月23日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

年匈牙利国家人民文工团在上海演出,出自《共和国早期影像》

这些国家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同属于欧洲,但其文化、宗教、历史的背景各不相同,社会制度转型的过程和形式也是各有特点。牛津大学教授提摩西·加顿·阿什对东欧剧变的一段经典表述很能说明问题:“东欧的变革在波兰用了10年的时间,在匈牙利用了10个月,在东德用了10周,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在罗马尼亚只用了10个小时。”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果不掌握充分的档案文献,人们根本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这段历史,不可能知道在这些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这即是本课题提出的意义。

本课题申报时确定的计划是在收集各国档案的基础上,围绕东欧各国社会体制转型这一主题,按照历史演进的过程,分为“冷战初期东欧国家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年代东欧国家摆脱苏联模式的倾向”“~年代东欧国家改革经济体制的尝试”“冷战后期东欧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转轨”四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包含以问题为导向的若干研究专题,并以专题为单位整理和翻译所收集的档案文献,最终合成多卷本历史档案文献集(预计万字)。

在年1月本项目开题论证时,“鉴于东欧语种较多、档案分散等特点”,评议专家组建议:“将主要精力放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目录编译和专题导论写作上,最终形成一个供相关研究者检索、查阅的多卷本档案文献目录集,同时为建立档案原文数据库奠定基础。”经过研究,课题组决定修改计划,调整预期目标:以东欧八国在战后至冷战结束时期的社会制度转型为主线,以收集档案文献集和原始档案为基础(以东欧语言为主,含英译文、中译文和俄文),以东欧八个国家和语种分工,并以英译文、中译文和俄文档案文献为补充,形成11个子课题,按照统一的编目规范整理档案文献,最终编辑出版带有前言的多卷本档案文献目录集,并争取在此基础上建立冷战时期东欧八国档案文献数据库。

关于东欧各国的历史文件,早在年代中国就有一些公开出版物,主要是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会议文件选辑或汇编,以及党的领导人(季米特洛夫、铁托、霍查、雅鲁泽尔斯基等)言论集。此外,作为内部发行的资料,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一些大学的研究机构还编译了很多东欧各国党的文献和政治体制改革文献,比较系统的是中联部编辑的系列刊物《各国共产党文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国别编辑的东欧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文献选编”等。不过,这些文献基本上是当时在东欧公开出版的文件和言论。

季米特洛夫

冷战结束以后,东欧各国(阿尔巴尼亚除外)对历史档案进行了全面开放和解密,并按照事件、专题、人物、时段编辑出版了不同系列的档案文献集,数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对于世界现代史尤其是东欧史研究如此珍贵而丰富的第一手史料,中国学界的反应颇有些“冷淡”。除华东师范大学的《冷战国际史研究》编译发表一些专题档案外,很少看到对于这些档案文献的介绍,更不用说在研究中加以利用了。就这一点而言,说中国学界对于东欧历史的研究落后中东欧国家和西方学界20年,并不为过。

本书的设计和实施,正是为了弥补这一学术缺憾。

课题的设置以东欧八国从年代进入苏联模式到年代摆脱苏联模式的社会制度转型的历史为主线,广泛收集东欧各国的档案文献,重点是冷战时期东欧八国在政治、经济体制变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危机,比如年苏南冲突、年东柏林事件、年波匈事件、年“布拉格之春”、年东欧剧变等。同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reloms.com/afhhy/7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