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想象如下场景:在一个机场中挤满了安静候机的陌生人。如果候机的不是人类,而是黑猩猩,那惊慌失措肯定是免不了的,甚至很可能出现血腥的杀戮。
人类是如何做到与全然陌生的同类共处一室而相安无事的呢?
对这个问题大惑不解的人类学家,在很早以前,就通过对黑猩猩展开研究来寻求答案了。在这本书中,生物学家马克·W.莫菲特带领我们去考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生物:蚂蚁。在蚂蚁组成的社会之中,每个个体对彼此来说都是陌生的,尽管如此,这些小家伙聚在一起却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成就。
《从部落到国家》通过观察、分析并总结让匿名社会生生不息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是如何基于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服饰、手势、口音、信仰等群体身份标志,实现彼此互动并繁衍生息的。书中结合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全新发现,回答了以下问题:尽管人类害怕外来者,但我们的社会为何仍能发展出像玛雅文明或美国一样巨大的规模?为什么社会能保持独立地位,但却无法避免逐渐走向衰落的命运,直至灭亡?
本书的研究视野比《人类简史》或《枪炮、病菌与钢铁》更宽广,它为我们了解社会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马克·W.莫菲特(MarkW.Moffett),史密森尼学会热带生物学家、研究助理,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系访问学者。他被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称为“勇敢的生态冒险家”,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昆虫界的印第安那·琼斯”。这是他写作并出版的第四本书。
目录:导言 部分 接纳与认可 章 何谓社会:来自正反角度的观察第二章 脊椎动物从社会中得到了什么第三章 社会演变第四章 个体识别第二部分匿名社会第五章 蚂蚁和人类,苹果和橘子第六章 民族主义者第七章 匿名人类第三部分近代以前的狩猎-采集者第八章 团队社会第九章 游牧生活第十章 定居生活第四部分人类匿名社会的深层历史第十一章 喘啸与口令第五部分社会功能的正常运转(或异常表现)第十二章 感知他人第十三章 刻板印象与社会叙事第十四章 生存巨链第十五章 社会大联盟第十六章 亲属的地位第六部分和平与冲突第十七章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吗?第十八章 和他人友好相处第七部分社会的诞生与消亡第十九章 社会的生命周期第二十章 动态的“我们”第二十一章 外来者的出现与社会的消亡第八部分从部落到国家第二十二章 从村庄到征服者社会第二十三章 国家的建设与破坏第九部分从俘虏到邻居……再到全球公民?第二十四章 族群的崛起第二十五章 世界因差别而丰富第二十六章 社会出现的必然性结论 身份转变和社会崩溃致谢注释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为什么有些国家能成功地启动疆域扩张计划并成为帝国?为什么帝国迟早会衰落?这是历史研究中长盛不衰而又众说纷纭的问题。彼得·图尔钦将建模和定量方法运用于研究国家兴衰问题,他从地缘*治、群体感、民族同化和宗教皈依以及人口动态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构建不同的定量模型,解释了帝国的扩张与衰落。该书为我们理解国家兴衰和人类历史的动态变迁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全新视角。
作者简介:彼得·图尔钦,康涅狄格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牛津大学人类学院研究员,进化研究所副所长。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社会与文化演化、历史宏观社会学、经济史与计量史学、长期社会过程的数学建模、以及历史数据库的构建与分析等交叉领域。他是历史社会科学新领域——历史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目录:第1章问题陈述1.1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为何需要数学理论1.历史动态研究项目1.3总结第章地缘*治.1动态研究的基础知识介绍.柯林斯的地缘*治理论.3结论:作为一阶进程的地缘*治.4总结第3章集体团结3.1社会学中的群体3.集体团结和历史动态3.3总结第4章元民族边境理论4.1边境是群体团结的孵化器4.数学理论4.3总结第5章对元民族边境理论的实证检验5.1设置检验5.结果5.3位置优势?5.4结论:欧洲的形成5.5总结第6章民族动力学6.1新并入人口的忠诚度动态6.理论6.3实证检验6.4结论:自动催化模型得到了数据的支持6.5总结第7章人口结构理论7.1人口动态和国家崩溃7.数学理论7.3实证应用7.4总结第8章人口数量的长周期8.1前言8.人口动态的“规模”和“阶”8.3长期实证模式8.4人口动态和*治动荡8.5总结0第9章案例研究9.1法国9.俄罗斯第10章结语10.1主要事态发展综述10.将各种机制融入一个综合机制10.3拓宽研究重心10.4发展方向是历史动力学理论?附录A数学附录附录B元民族边境理论中的数据汇总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在过去一万年的时间里,人类从史前的小型群体如何演变为如今的大型社会?人类合作的规模如何从几百人迅速过渡到几亿人?从文化演进这门新兴学科的角度,作者将人类社会视作一个全面连贯的整体,而非经济、*治、文化、*事等独立系统的简单集合。本书聚焦于人类合作能力的演进、战争对文明的推动、平等主义的曲折发展等方面,创新性地使用可量化的历史数据与模型,揭示出隐藏于曲折跌宕的人类文明史中的决定性机制——战争,进而推翻了许多自称能“解释”人类文明路径的流行叙事。
作者简介:彼得·图尔钦,康涅狄格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牛津大学人类学院研究员,进化研究所副所长。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社会与文化演化、历史宏观社会学、经济史与计量史学、长期社会过程的数学建模、以及历史数据库的构建与分析等交叉领域。他是历史社会科学新领域——历史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目录:
章 超级社会之谜??从哥贝克力石阵到国际空间站第二章 破坏性的创造??文化演进如何创造大型的、和平富有的超级社会第三章 合作者困境?自私的基因,“贪婪是有利的”,以及安然公司的溃败第四章 为了竞争而合作?团队运动教会我们合作第五章 “上帝创造了人,萨姆?科尔特使人平等”早期人类如何压制雄性首领第六章 人类的战争方式?战争是一种破坏性的创造力量第七章 君权神授的崛起?雄性首领做出反击第八章 寡头*治的铁律?为何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第九章 历史的支点?轴心时代的灵*觉醒第十章 人类进化的曲曲折折?以及历史科学致 谢?注释?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物竞天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不过这个“天”不单单是自然,还有我们自己创造的文明。
在过去一百年间大部分时候,社会科学的共识就是人类演化很久以前就停止了。按照 的版本,演化在大约五万年前人类开始扩张并走出非洲前就已经停止。这意味着世界各地人类的头脑都该是一样的,即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致性”。这要是真的就好了。可惜,如果演化在那时就已经停止,那么世界各地人类的体质也应该是一样的,但事实明显不是这样。
共识可能是错的,人类演化一直在持续,很难想象还有别的解释。如果这都是真的,由于年前的农业革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剧烈变化,有赖于农业革命的成果,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分化,不同的生存状态成为人类加速演化的契机。时至今日,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不亚于农业革命的信息革命,新的契机已经出现,人类又将面对怎样的未来?
作者简介:格雷戈里·柯克伦(GregoryCochran),犹大大学学者,主要研究物理学和人类学。
亨利·哈本丁(HenryHarpending),犹大大学学者,在人类学和人口遗传学方面有很高的建树,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
目录:前言1概论:一般常识潜伏的尼安德特人3农业:重大的变化4农业的后果5基因流6扩张7中世纪演化: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如何获得他们的智慧结论
内容简介: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为何越过大洋进行杀戮、征服和灭绝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欧洲人和亚洲人?各族群间的生活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对于现代人类、国家间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史学家往往存而不论,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为许多大家熟悉以及想当然的答案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
远古时期,各大陆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分道扬镳。中国、中美洲、美国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对野生动植物的早期驯化,使这些地区的各个族群获得了一种 优势。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隐约之间。诚然,农业与放牧出现在局部地区,只是对不同族群的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重要的是,发展水平超过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就有可能发展出文字、技术、*府、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正是这样的社会在海洋和陆地上进行冒险,以牺牲其他民族为代价,向新的家园不断扩张,人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欧洲人在过去年中对非欧洲民族的征服。开始时,这些欧洲人只是想通过航海去寻找贵金属和香料,结果却常常导致对土著人土地的入侵,并通过屠杀和带来的疾病大批消灭了土著居民。
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与戴蒙德的其他两部著作《崩溃》、《第三种黑猩猩》一起堪称为“人类大历史”。本书在年国外原版的基础上修订出版,新增“日本人乃何许人也”一章。
作者简介:贾雷德?戴蒙德(JaredDiamond),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以生物学开始其科学生涯,进而研究演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曾获得 基金会研究员基金及全国地理学会伯尔奖。在《发现》、《博物学》、《自然》和《地理》杂志上发表论文00多篇。
目录:前言 耶利的问题历史进程的地区差异 部分 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 章 走上起跑线公元前年前各个大陆发生了些什么第二章 历史的自然实验地理因素是怎样塑造波利尼西亚群岛的社会的第三章 卡哈马卡的冲突为什么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没有俘虏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第二部分 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第四章 农民的力量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根源第五章 历史上的穷与富粮食生产开始时的地理差异第六章 种田还是不种田粮食生产传播的原因第七章 怎样识别杏仁古代作物的无意识的发展第八章 问题在苹果还是在印第安人为什么有些地区的族群未能驯化植物第九章 斑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则为什么大多数大型野生哺乳动物没有得到驯化第十章 辽阔的天空与偏斜的轴线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粮食生产传播的速度不同第三部分 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第十一章 牲畜的致命礼物病菌的演化第十二章 蓝图和借用字母文字的演变第十三章 需要之母技术的演进第十四章 从平等主义到盗贼统治*府和宗教的演变第四部分 在五章中环游世界第十五章 耶利的族人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历史第十六章 中国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东亚的历史第十七章 驶向波利尼西亚的快艇南岛人扩张的历史第十八章 两个半球的碰撞欧亚大陆与美洲历史的比较第十九章 非洲是怎样成为黑人的非洲的非洲的历史尾声人类史作为一门科学的未来日本人乃何许人也后记:《枪炮、病菌与钢铁》今日谈致谢
内容简介:年,也就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的三年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以东约10千米处的尼安德河谷,清理采石场的工人发现了一个头盖骨和一些骨头。几年后,这些遗骸被鉴定为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他们是谁?大约于3万年前消失的他们,是否与现代人类有过混血?我们体内是否还留存着尼安德特人的古老基因?
本书的作者斯万特·帕博(SvanteP??bo)通过古DNA技术,大胆且严谨地探索了以上问题。《尼安德特人》既是他对古DNA领域从兴起到日趋成熟的 手行业记录,同时也交织着一位科研工作者,真诚面对困惑、失败、质疑、成功与更多未知的精彩经历。从古埃及木乃伊到获得 个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序列,再到发表 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从瞒着导师开展实验,到冷战时期前往民主德国获取样本,再到全球科研协作背景下的交流轶事——帕博在古DNA领域30多年的探索,在“走出非洲”和“多地起源”学说争论之间,拉开了研究古老基因变异如何影响现代人生理的序幕,也见证了一位好奇于古埃及学的医学生到人类演化科研项目组织者的成长。请跟随本书追本溯源,一探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又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
作者简介:
斯万特·帕博(SvanteP??bo),演化遗传学家,古遗传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演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瑞典皇家学会成员,英国皇家学会外籍成员。年被《时代周刊》评委全世界极具影响力的人之一。斯万特·帕博在尼安德特人的古DNA测序领域持续开展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年与同事成功测得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DNA,年在《科学》发布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
目录:探索现代人起源的不同尝试 吴新智科学领域的文学之作,文学之作中的严谨科学 马未都科学家的好奇心 赖旭龙见证新科学分支的诞生和发展 付巧妹前 言 章 尼安德特人横空出世第二章 木乃伊与分子第三章 放大历史第四章 实验室里的恐龙第五章 人类受挫第六章 联络克罗地亚第七章 新家第八章 多地区起源的争议第九章 细胞核测试第十章 向细胞核进发第十一章 启动基因组计划第十二章 硬骨头第十三章 细节中的魔*第十四章 绘制基因组图谱第十五章 从骨头到基因组第十六章 有基因流动吗第十七章 初瞥第十八章 基因流动第十九章 替代人群第二十章 人类的本质第二十一章 公布基因组第二十二章 不同寻常的手指第二十三章 尼安德特人的亲戚后 记注 释索 引出版后记
经典课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西方*治史上最重要的5本书,都在这里了《马勇·中华文明通史》徐贲:读懂文艺复兴,从但丁到莎士比亚
西南联大的国文课本为何让人念念不忘?5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许子东《0世纪中国小说讲》0世纪十位最重要思想家的10种远见如何理解日本之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