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
语之可13:万里写入襟怀间
原题
戴望舒的人生“雨巷”
作者
倪章荣
年新年刚过,冯雪峰写信给戴望舒,说他即将南下浙江,想带一个相好同来,这位相好是个妓女,需要一笔钱将她赎出来,希望戴望舒能筹措元钱寄给他。
3月,冯雪峰来到松江,却没见妓女同行——原来,所谓妓女云云不过是个谎言,冯是为了救因帮他出版一本译稿而受到牵连的出版界的朋友。见到戴望舒、施蛰存、杜衡等人后,冯雪峰希望他们重新寻找党组织,回到革命队伍中去,但被他们婉言拒绝了。
戴望舒
■人生的巅峰
冯雪峰的到来,激发了戴望舒、施蛰存、杜衡对革命文学的兴趣,他们的“文学工场”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时期。当时,有一本叫作《飞行的奥西普》的英译苏联小说刚刚进入上海市场,他们便将其买回来,分头翻译,之后取名《俄罗斯短篇杰作集》,由上海水沫书店出版。他们与冯雪峰经常往返于松江与上海之间,将翻译和创作的作品拿去出售。对上海图书市场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后,他们觉得与其让书商赚大头的钱,还不如自己办书店、办杂志,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刚好此时震旦大学的同学刘呐鸥向他们发出邀请,四人迅速行动——毕竟戴望舒已非昔日在上海读书的无名青年了,施蛰存和杜衡在文学上亦有不小的成绩(三人被誉为浙江文坛“三剑客”),再加上一个从事理论研究的冯雪峰,他们踌躇满志,开始了文学事业。
年9月,他们创办了《新文艺》月刊。为躲避政府的检查,后将书店迁到了租界,改名为“水沫书店”。可惜,因淞沪战争爆发,书店和刊物不得已停办。战争结束后,现代书局的老板邀请“三剑客”创办了一份中立刊物《现代》,戴望舒在上面发表了大量翻译及创作作品,当时的上海文坛有这样一种说法:使戴望舒名满天下的是他的《雨巷》,成就戴望舒现代诗坛领袖地位的是《现代》杂志。施蛰存在写给戴望舒的一封信中说:“……现在所有的大杂志,其中的诗大多是你的徒党,了不得呀!”
紧张而快乐的文学活动让戴望舒找到了爱情和灵感,也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有一段时间里,戴望舒被邀请至施家小住。在那里,他见到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当时施绛年正在上师范学校,漂亮聪颖,活泼开朗。对于终日忙碌于文学事业的戴望舒来说,不啻一缕朝阳,一阵清风。
戴望舒的“丁香姑娘”——施绛年
但戴望舒是个木讷腼腆的人,尤其不善于和异性打交道。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时,他在诗的扉页题字给绛年,大胆向她表白。但绛年对戴望舒更多的是一份敬重之心,她比他小五岁,对戴望舒写的诗并不以为然,甚至在看到他给她写的诗句时,也丝毫没有被打动,绛年的冷漠让戴望舒痛苦不堪。出于对兄长好友的敬重,绛年不好断然拒绝戴望舒,希望他知难而退,可她愈是这样委婉地拒绝他,愈是让戴望舒觉得有一线希望,这就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有一回,戴望舒终于无法忍受这恋爱的折磨,他以跳楼自杀来向绛年求爱。
看到戴望舒如此固执,施绛年害怕了,也心软了,加上家人的劝说,遂于年与戴望舒订婚,并公开举行了订婚仪式。不过施绛年向戴望舒提出了结婚的条件:必须要去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回家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方能嫁给他。戴望舒愉快地答应了未婚妻的要求,一颗长期悬在半空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在戴望舒的第一部诗集中,大部分为情诗,而写给施绛年的情诗差不多占了整个诗集的三分之一。诗集的扉页上,印着“给绛年”几个法文大字。而这些情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雨巷》了,它让戴望舒一鸣惊人,随后,上海一些有名的报刊纷纷向他约稿,诗集出版后亦是洛阳纸贵,文艺界人士都以认识和结交戴望舒为荣——那年,他才二十三岁。
爱情和事业双丰收,让戴望舒找到了自信,他决心大干一场。据戴望舒的好友、著名翻译家罗大冈回忆,戴第一次来北京时曾经约见他,两人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畅谈理想和文学,戴望舒的愿望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如果自己能够得奖,一定要建立一个大书院,让志同道合的文友们在一起搞翻译,搞创作,各尽其才。
■灰暗的低谷
年10月8日,为了一份爱情,戴望舒不情愿却又必须踏上邮轮赴法留学。
在踏出国门之前,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波。年3月,经冯雪峰介绍,戴望舒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这之后,戴望舒写作了两首歌颂革命和无产者的诗《流水》和《我们的小母亲》。但时隔不久,他和施蛰存便主动地疏远了“左联”,一头扎进自己的文学天地里。当时因徐志摩已去世,李金发转向美术,戴俨然成了诗坛领袖,而他的风格显然与左联的主流风格不合。这被某些“左联”作家所不能容忍,认为他脱离现实、思想腐朽。郭沫若就说:“我要以英雄的格调来写英雄的行为……我高兴做个‘标语人’‘口号人’,而不必一定要做‘诗人’。”
面对围攻,戴望舒写了一篇名为《关于文艺界的反法西斯蒂运动》进行反击,称左翼作家“愚蒙且横暴”,这意外地激怒了鲁迅。鲁迅曾将译著交戴望舒的书店出版,视其为同道之人,因而将此文看成“从背后射来的毒箭”,撰文回击。从此,戴望舒与“左联”分道扬镳。
戴望舒是个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不喜欢学校刻板的教育方式。在巴黎大学学习期间,他并没有认真听课,甚至从不参加考试,他把主要精力用在阅读、游历、翻译、交友和冥想上。那段时间,戴望舒陷入了手头拮据的状态,只能靠施蛰存每月寄来的80元勉强维持(施也很困难,最窘迫时月收入仅50元)。在寄钱的同时,施蛰存不忘叮嘱老友在好好读书之余,多创作一些作品,尤其是诗歌,国内读者都希望读到大诗人的新作,《现代》杂志也需要优秀的诗作维持门面,同时还可以挣一点稿费缓解经济压力。只是,戴望舒并没有如施蛰存所愿,三年时间里,他只是寄了几篇翻译作品过来,新创作的作品只有五首。
而施绛年呢?到法国后,戴望舒从对方回信时的冷淡和寥寥数语中,感觉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女人可能已经变心。原来,在与戴望舒分别之后,施绛年就与一个冰箱推销员恋爱上了。当年冰箱推销员是个比较时髦的行业,发展前景也较好,她抛弃了戴望舒——事实上她也从没有真正爱过他。这一切作为兄长的施蛰存当然知道,只是他怎敢告诉好友呢?只有回信搪塞,嘱戴专心学业。
年的春季,巴黎爆发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大规模游行抗议活动。戴望舒不仅参加了这次游行,还跑到西班牙参加了马德里的抗议活动,被西班牙当局遣返回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因戴望舒没拿到一个学分,按校规将其开除。为表示不满,校方没发给戴望舒盘缠,只给了他四等舱的船票,戴望舒后来抱怨说:还不如难民收容所,食物粗得像喂牲口的饲料。
年,罗大冈(后排左二)和戴望舒(前排左一)在画家常书鸿(后排左一)的巴黎寓所合影
戴望舒两手空空地回到了上海——就算戴望舒带回来再多的文凭,对他的爱情和婚姻也无济于事。回国后,戴望舒找到施绛年,当得知这一切都是真的时,他难以压制心中怒火,当着施家父母的面打了绛年一巴掌,结束了他们之间长达八年的恋爱。戴望舒给他们的爱情写了最后一首悼歌《霜花》:
装点春秋叶
你装点了单调的死
雾的娇女
来替我簪你素艳的花
戴望舒的长女戴咏素曾说:“我表姐认为,施绛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施绛年虽然比不上我妈以及爸爸的第二任太太杨静美貌,但是她的个子很高,与我爸爸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很相配,气质与《雨巷》里那个幽怨的女孩相似。”
戴望舒的初恋就这样终结了,这更加深了他内心的自卑情绪。他内心依然深爱着绛年,但已经无可挽回,在他以后的婚姻中,这段经历留给他的阴影总是时不时出现,后来虽有过两次婚姻,但他内心一直无法忘却的女子,还是他的初恋。
……
本文节选自《语之可13:万里写入襟怀间》,全文9字,完整阅读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