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跳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人影了。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蹲得几乎倒坐到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挺住,两腿交叉,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堆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了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象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才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给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片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低矮的长形房子。走进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低矮。屋子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都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着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着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峰,直奔瓦莱洲,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光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D项,“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错误,过度解读主旨,应该是表现了他们想通过滑雪摆脱现实生活的牵绊。
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6分)
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原句最好也写上)
对话表现了尼克和乔治对滑雪运动的喜爱,对将来能再次滑雪的渴盼,以及对对以后没有机会滑雪的颓丧。
“我们要去滑,没错”“我们一定得滑”“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写出了二人对将来能再次滑雪的渴盼,表达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写出了二人想到以后很有可能没机会滑雪事,内心的颓丧、郁闷、惘然。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小说1、2、9、10、11段,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了尼克和乔治滑雪的情景,12-35段写二人在小客栈的逗留,文章并未写二人其它的生活情景,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读者可以通过二人对滑雪的喜爱与渴盼,通过二人离别时一再相约的情景,想象二人滑雪之外的生活,这是文本隐藏的内容。文章结尾既有二人对滑雪的渴望,又有二人因为再难滑雪的惘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何不能在滑雪,两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将来二人到底能不能滑雪等,引人遐思。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用“冰山原理”来形象地概括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技巧。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描写。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露出来的那部分”。“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他的这一思想,被文学理论家概括为“冰山原则”。
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情感充沛而又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构成冰山理论的四大要素: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占冰山的“八分之七”,这一著名的“冰山”之喻是海明威处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所遵循的原则,进而形成他的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隐藏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就是表现人物的感情世界,应该说整个一部西方文学史就是一部心灵的发展史,文学家们把揭示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一直作为第一要务,经常用大段的笔触来描绘人物的感情,进行心理描写。而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我们看到,这一切被降到最低限度,甚至被省略了。在海明威创作中,经常包含着潜台词,人物的感情,不论是兴奋、失望、悲痛、轻蔑等,从不过分渲染,给读者以最大的感受空间。?
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体现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才能够促使读者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创作,形成“创造性的阅读”。同时,作品也会因这种互动而令人回味无穷。“冰山”象征着他在创作实践中对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开创了美国文坛一代文风。海明威的“冰山”风格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是丰富的生活积累。海明威的一生经历非常复杂,他热爱拳击、钓鱼、打猎、斗牛、豪饮烈酒,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传奇式的生活给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老人与海》就取材于他在古巴渔村生活时了解的一个真实故事。海明威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揉进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创造出一个深邃的艺术世界。
二是语言简洁富有深蕴。海明威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曾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部一千多页的巨著,可以将渔村的每一个人都写进去,把他们如何谋生、出生、受教育和养育儿女过程全部写进去”,然而在实际创作中,从那个渔村听来的故事只是构成了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小说一开始就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了最复杂的含义:主人公桑地亚哥背运、孤独却有着坚强的意志。
三是象征性。海明威运用象征的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形象,再让读者从具体的形象激发想象和情感,去挖掘其中的意蕴,从而更好地体现他“冰山”原则“八分之一”与“八分之七”的关系。小说《老人与海》就大量采用了象征手法。文章开篇桑提亚哥那双从不沮丧的、愉快的眼睛和那标志着永远失败的、象征着厄运的破帆相对照揭示出他绝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特征。大海象征着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大马林鱼代表人的希望鲨鱼则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象征着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地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因此,老人与海,老人与鲨鱼之间的搏斗便成了人与社会、生与死的搏斗。在小说的结尾,孩子准备充当老人的助手再次出海,孩子的回归,象征着人类的才智及精神力量的传递,预示着人类未来的胜利。老人对那条大鱼的赞美引发了他征服它的决心,他历尽艰险追捕那条大马林鱼为的是展示自己的英雄本色。这些可以使人联想到人们对创造奇迹的渴望。作品中还多次提及老人梦见狮群。狮子象征着力量,群狮象征着老人对群体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老人对大海的爱,捕获大鱼时表现出来的智慧、意志与承受力,同鲨鱼搏斗到手无寸铁的风度,对象征着力量的狮群的梦寐追求,均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与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