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走了文字犹在,留作生命的化妆

昨天早上,林清玄于1月23日病逝的消息,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点读了多条,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怀念林清玄

喜欢林清玄的散文,尤其是《生命的化妆》:“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最好是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一生出版的书籍超百部,且本本畅销。另有一说:“一生出版部书,林清玄曾说:我最好的作品还没写出来”。如下网搜罗列的书籍,只是他作品的一部分。

精选三部:《林泉》《清欢》《玄想》

处处启示:《鸳鸯香炉》《迷路的云》《冷月钟笛》《感性的蝴蝶》《菠萝蜜》《清音五弦》《马尾》《林寺》

时时感悟:《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烦恼平息》《金色印象》《身心安顿》《打开心灵的门窗》

珍惜当下:《形影之间观世事》《不恋过往,不忘流年》《愿你,归来仍是少年》《白雪少年》《岁月静好,不忘初心》

柔情深长:《心是温柔的起点》《茫茫世海,脉脉情缘》

遇见美好:《气清景明,繁花盛开》,《人间有味是清欢》《温一壶月光下酒》《心田上的百合花》《用岁月在莲上写诗》《在云上》

光明力量:《你心柔软,却有力量》《在云上》《走向光明的所在》《我心光明》《在梦的远方》

从容放下,《咸也好,淡也好》《放下过后更澄明》《从容彼岸是生活》《从容的底气》《灵性深处开莲花》《心无外物,随遇而安》

佛性开悟:《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星月菩提》《如意菩提》《拈花菩提》《清凉菩提》《宝瓶菩提》《红尘菩提》《随喜菩提》《有情菩提》《不辩,是一种智慧》《不争,是一种慈悲》《不闻,是一种清净》《不看,是一种自在》《自心清净,能断烦恼》《莲花开落》

禅意本心:《境明,千里皆明》《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年12月出版了他的最后一本书《人生辛好有别离》。

林清玄的文字犹在

在手机上,最早去听的,就是林清玄的散文,在喜马拉雅FM里,与《金刚经》一起轮换着听。还记得,那是一段最惬意的时光,每周有三四天,晚饭后,沿着盘龙江畔漫步,夕阳的余晖,在整齐排列的行道树间,时隐时现,耳机里,传来海潮明月的朗读,从容悠远,意味深长,声音与内容,完美匹配着。

喜欢轮换着听的文章

林清玄的散文,能与佛经换着听而心不觉乱,是因为他32岁入山修行,40岁完成《菩提系列》,字里行间充满了佛性禅意:

“在照进窗隙强烈的阳光里面,我们可以看见虚空中飞扬的尘埃,那些尘埃粒粒分明,但无法破坏光线的本质,在黑暗中,我们完全见不到尘埃,尘埃就一层层的增加,使我们陷入更深的黑暗。”

“一尘不染,不是没有尘埃,而是尘埃飞扬,我只有我的阳光。”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涂鸦:佛性禅意

小学课本里,收录着他的三篇文章。

《和时间赛跑》:“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快跑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但作用却很大很大。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桃花心木》:“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百合花开》:“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在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的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和时间赛跑

和时间赛跑的林清玄,刚刚追随时间而去。借用他的文字,聊表慰籍:

“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远行到背面去了。”

云的消失只是暂时离开

我想,他走了,留下他的文章,自然流畅,优柔绵长,不似鸡汤而似哲学,继续给我们参考,以学习生命的化妆。

“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向外,不断追求生命更高的境界,向内,不断触及心灵更深的感动。”

现在,还会去听他的散文,已经听过的,每次听到,都会有更深或更多的感受,没有听过的,第一次听到,却似曾相识,但也总有新的收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reloms.com/afhhy/4449.html

冀ICP备2021020411号-15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