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事物是一种永恒的愉悦。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济慈认为,美与真的统一,就成了巨大的力量。
这位蕞具莎翁风格的天才诗人一生都在追寻美,而他把对美的追求、对丑陋人世的不满完全写在了他的诗歌中。
长篇叙事诗《伊莎贝拉》是济慈的代表作之一,济慈对美的追求、对爱的歌咏、对丑的抨击,在这首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济慈生活的年代,正是工业革命发展破坏自然的年代,以济慈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崇尚自然,厌恶工业和庸俗的生活。在诗歌《伊莎贝拉》中,济慈处处流露着对自然的赞美,树木和林溪、芬芳的桃金娘、并蒂的玫瑰、苍白的百合花等都显示出美好的意向。
对于资本主义,济慈则进行了深深的讽刺。在诗歌的14—18小节讲了伊丽莎白家族的发家史。伊莎贝拉的两个哥哥继承了祖上的产业,而这些财产是靠剥削工人而得来的。每天在火炬通明的矿山中开矿的工人、站在河流中淘金的工人、捕杀饥饿的鲨鱼和海豹的工人,他们被皮鞭摔打,他们每天劳作到双手肿胀,他们因为水压的缘故双耳流血,他们僵死在寒冰中……,而资本家呢?他们没有同情,他们唯利是图,他们追求的只有钱财。这一部分真的很震撼人心,这是济慈对苦难的同情,是济慈对资本剥削的反抗。这也让这首唯美的浪漫诗歌铺上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其实不光这首诗歌,济慈的很多诗歌都抨击资本、抨击权贵,“打破枷锁”“投向自由”是他诗歌常见的主题,他的诗歌不仅仅充满感性,还有理性和现实的一面。
对唯美爱情的歌咏则是济慈蕞爱书写的主题。这篇诗歌讲了贫富差距巨大的少男少女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故事。穷小子罗伦索和富家女伊莎贝拉相爱了,为了将伊莎贝拉嫁入贵族家,
伊莎贝拉的两个哥哥强烈反对他们在一起,他们把罗伦索骗到树林中杀掉,又回头骗伊莎贝拉自己将罗伦索派往外地工作,被孤独和思念折磨的伊莎贝拉逐渐憔悴。某一天,罗伦索托梦了,他告诉伊莎贝拉自己被杀的事实和地点,悲伤的伊莎贝拉带着一位老保姆到森林找到了罗伦索的尸骨,并把他的头颅带回放进了罗勒花花盆中。然后,在伊莎贝拉的眼泪浇灌下,花盆中开出了佛罗伦萨城中最为芬芳美丽的罗勒花。两位哥哥发现了端倪,偷走了伊莎贝拉的花盆。可怜的伊莎贝拉日渐枯萎,愤恨的哼唱,“残忍呀!就这样把我的罗勒花盆偷走!”,直到死亡。
济慈一生悲苦,很多亲人早逝,生前,他就预感到自己活不长,所以,对死亡很敏感,向死而生是他的生活态度,至死不渝则是他的爱情态度。而他自己,虽然早逝,却因为诗歌的美而永垂不朽。
我阅读的这本《伊莎贝拉》是后浪今年出品的新本。诗美,设计也美,镂空的外封和清新唯美的插画,和诗歌相得益彰。翻译则来自朱维基,不知道这首诗有没有其他的译者,但是朱维基的翻译水平是公认的好,他翻译的《伊莎贝拉》用词讲究,翻译出了济慈忧郁、空灵的语言特色。这本书是中英对照版本,英文水平高的读者,也可以直接读英文原文,体验应该会更好。